隋末神秘的预言,谁能破译,谁就能当皇帝
前面我们讲到李密跟杨玄感造反,失败后,李密逃遁,李密将逃到哪里呢?
《隋唐不演义》之六
在追踪李密的逃亡路线之前,有必要了解一下现而今眼目下,天下的大势。
此时的天下,反抗的火焰已成燎原之势。所谓的三十六路草寇,七十二路烟尘还是往稳定大局上说。据后来的史学家统计,隋朝末年的各地义军共有一百八十六起,这些义军各据一方,少则数万,多的十余万,各有名号,如知世郎、阿舅贼、东海公、摸羊公、乞见敌、嫌头方、彻眷顽、不惜死、黑社、白社、青社、胡社、忽云贼、忽律贼等等,充分体现了起义军大无畏跟隋朝死磕的精神。
以数量和规模论,隋未的起义可谓空前绝后,而分析隋末为什么有这么多起义,则是一个严肃但又不能忽略的问题。
百姓为什么要造反?
造反不是请客吃饭,是随时会掉脑袋的,被官军缉捕会战死,被俘虏了会送到菜市口斩头示众,跟别的山头火并会死,攻不下城池,抢不到粮仓还有可能会饿死,但到了某个历史时期,依旧有无数人冒着生命的危险投入到起义的大军中。
深究其原因,估计能写出一长篇大论,但中国人素来有智慧,重简洁,一句话使可以解释其原因:官逼民反。
在中国封建社会,大概可以分为两大阶层,一是劳动阶层,一是食利阶层(总头目一般是皇帝),劳动阶层自然靠劳动获取生活必需,而食利阶层通过田赋,劳役,税收等各种手段从劳动阶层中获取一部分劳动成果。
一般来说,食利阶层都是少数派,他们获取得劳动阶层的一小部分就能过上富足的生活,而劳动阶层交纳一部分所得并不会影响到生存。
就封建社会而言,交纳的多少决定了社会的和谐度,而底线就是生存线。
当食利阶层胃口大开,索求无度,劳动阶层在交纳上贡之后无法生存时,维持社会平衡的这种关系就会被打断,通俗点讲,当百姓家里最后一粒米被抢走,最后一位壮丁被拉走,再也无法看到生存的希望时,造反就成了最后的选择。
是为,官逼民反。
需要说明的是,封建社会里,农民起义的结果,并不是消灭利食阶层,而是产生另一批愿意跟劳动阶层签定更宽松上贡协议的人群。这些人可能原本是原食利阶层的(比如唐朝),也有可能是由劳动阶层转化过来的(比如明朝)。
经过洗牌之后,社会又会达到平衡,然后等待下一个平衡被打破的时候。
所以,与其说是人民在推动历史前进,不如说是人性在推动历史前进。
具体到隋末,我们需要介绍三位皇帝。
公元前2世纪,中国历史上有一对父子先后登上皇位,两位皇帝在位的三十九年期间,没有修大型标志性建筑(宫殿),不搞大型庆典(比如泰山封禅),不致力于扩大国家财政收入,也不开疆拓土。对待外敌入侵,坚持只防守不主动进攻的政策,就连视察地方这样的工作也不常干((比如北巡下江南什么的)。按某种标准来说,可谓无所做为。
第三位皇帝显然要努力得多,登基才三个月,就开工了一项伟大的工程:大运河之通济渠段。
第二年,皇帝陛下开始修建东都洛阳,与时同时,又上马了显仁宫项目以及邗沟整修工程,并大力发展造船业,营造大小各类船只数万艘。在边境,还对契丹用兵,取得大胜。
第三年,在保障各项工程顺利进展的情况下,在东举办了大型文艺杂技音乐博览会,
第四年,皇帝陛下不辞辛劳,亲自北巡,陪同人员如下:文武百官一堆,士兵五十万,马十万匹。视察结束后,皇帝陛下当即拍板修长城,并在回来的途中,决定在太原开工另一重点工程:修晋阳宫。
第五年一开春,大运河永济渠段开工建设,同年,皇帝陛下北巡,检查长城修建情况。并于年底在东都举办了一界成功的鹰师大联欢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一年,用工情况紧缺,皇帝陛下急中生智,发挥妇女同志能顶半边天的特性,号召广大妇女同志爱工装不爱红装,积极上工地挣工分去。
第六年,在国内大抓基础建设的同时,皇帝陛下积极开展对外军事行动,大败不服管理的吐谷浑,使帝国触角直抵西域,史家公认,帝国之盛,极于此矣。
第七年,皇帝陛下在东都召开藩国大联欢,并对拒不到场参加的海岛属国流求用兵,克之!
第八年,积极开展军备,广招兵,深积粮,准备对高句丽用兵。
第九年,皇帝陛下亲率二百万大军(实数一百多万,算民工要超二百万)进攻高句丽。
第十年,再征高句丽,如果不是国内突发政变,说不定已经拿下高句丽。
第十一年,三征高句丽。
跟前面两位无所作为的皇帝相比,这位皇帝可谓勤劳勇敢,政绩彪悍。但熟悉历史的同志大概也猜出来了,前面两位皇帝是汉文帝跟汉景帝。
汉景两朝统治期间,国泰民安,被世人称为文景之治。
而后面这位皇帝,大家也都知道,就是杨广兄弟,杨广统治的隋朝被认为跟秦未一样的暴政,杨广的名字也常常跟夏桀商纣著名暴君等联系在一起,成为后来者的反面教材。
这说明,皇帝也分无作为的好皇帝跟有作为的坏皇帝。
借用教科学的话,杨广对内穷奢极欲,对外穷兵黩武,虽然也干了不少好事(修长城运河),但不惜民力,把百姓逼上了梁山。古往今来,挑战百姓忍受力极限的帝王中,杨广称第二,估计没人敢认第一。
特别说明的是,在各地一百八十路起义军中,除了活不下去的农民起义军外,还有四十多起地主武装,可见杨广先生实在生猛,除了把农民逼上梁山外,硬把本是同盟的地主都给逼得要跳墙。
李密第一个投靠的是盘据在平原郡的一支队伍,队伍头目叫郝孝德,是造反界的老前辈,手下有数万兵马,算得上实力派人士。
李密是带着满腔热情上山的,但读过水浒传的都知道,入伙有时候比考公务员还难,林冲拿着柴庄主的介绍信都差点被赶下山,何况李密这样外观不具观赏性,手中又没有资源的人。
果然,上山后,郝孝德听说是杨玄感的谋主,还特地抽空接见了一下,见面后,郝孝德完全失去了信心,聊了没两句,就一句庙小容不得大龙,将李密打发了。
此处不留爷,自有留爷处。下山后的李密又找上了第二家,此时的他,并没有料到社会学有个定理:此处不留爷的,一般处处都不留爷。
李密投奔的第二家是盘据在长白山的王薄,此人自称知世郎,意思是天上知道一半,地上全知道,论资历,这位王薄算是隋末众多反王中的先驱,在杨广第一次征高句丽时,就组织一个反政府政府。为了发动群众,他还创作了一首《无向辽东浪死歌》的歌,号召大家与其到辽东送死,不如上山闹革命。
凭着这首煸动的歌曲,王薄拉起了队伍,占据了山头,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。
而王薄也没有辜负他知世郎的名号,此人确实眼光独到,老奸滑头,明白自己的小山头是养不了李密的。
据后面的事情来看,王薄连梁山上的王伦都不如,连红包都没封一个就将李密打发了。
从长白山下来,李密彻底陷入了困境,他想做一个良民,但杨广不给他机会,他想当土匪,可没有山寨愿意收留他,混到这一步,真可谓山穷水尽。
最要命的是钱没有了。
李密原以为凭着自己过人的智慧,一定能找到单位(山寨单位),但没想到,对这样的高层次造反人才,各地山寨竟然都不欢迎。
而且这些山寨头目大多小市民出身,小气得很,连应聘人员的差旅费都不报销,李密跑了大半年,很快把不多的盘缠花完了。
这对于普通行走江湖的人来说,没钱并不是问题,时迁可以去偷鸡,史进可以客串一下打劫的,要么就投靠一个大地主打打秋风。但李密出身贵族,就算逃亡也保持着贵族的尊严。没有吃的也不愿意偷老乡的走地鸡,更不愿干乞食的活。当然,李密似乎也欠缺一些野外生存的能力。
小说里将李密描述成箭术过人,但从史书来看,这多半也是虚构的,因为李密并不擅长打猎这样的贵族活动,流浪在野外,连一只野兔子都无法打来充饥。
一开始没吃的时候,李密勒了勒腰带,但显然,把肚皮勒得再紧也无法控制胃口的张开,最后,李密选择了吃树皮。
树皮是第一次进入李密的食谱,不消说,味蕃跟胃都拒绝这样的进贡,好多次,李密都要将要树皮吐出来,但最终,他强忍着吞了下去。
不吃,就死,吃,就活。李密的世界突然变得简单而残酷。
除了吃之外,住也成了大问题,为了躲避隋兵的追捕,他选择了昼伏夜出,白天要么躲在山沟里,要么找一座破庙。到了夜晚,借着月色奔向自己也无法确定的远方。
这是狼狈不堪的李密,但这也是洗尽沿华的李密。
这时的李密才真正明白了这世间的苦难,懂得了那些拒绝他入伙的人曾经受过的一切。没有经历这一切,李密永远都无法融入到他们当中去。
介绍信是靠不住的,投名状也说明不了什么,只有经历相同的苦难才能真正将人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。
继续走吧,上天已经劳君筋骨,饿君体肤,但历练并没有结束。
老天爷的药似乎下得过猛,在去除李密身上傲气的同时,将李密的志气也洗得一干两净。此时的李密像一个空洞的躯体,等待着另一股全新的力量重新注入体力。
经过一段窘迫的日子,李密流浪到淮阳郡,在一个小村子里潜伏下来,为了掩人耳目,也为了解决吃饭问题,他办了一个私塾。
在这里,他不再叫李密,他有一个化名:刘智远,这是正确的,毕竟每天捧着四书五经教一帮学僮实在有损八柱国之后的威名,还是改刘姓恶心刘邦刘备刘亦菲他们去吧。
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段时间,潜伏效果不错,没有人发现这个新来的私塾老师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密,他的脑袋是可以拿去换钱的。悬赏的金额挺高,隋朝政府是认真的。
但乱世是无法隐藏一位枭雄的。我们可以隐去我们的姓名,可以藏匿我们的身形,但我们怎么遮挡我们的内心?
在夜深人静的时候,我们怎么面对内心的拷问?
据我所知,当你的行动跟意愿一致的时候,内心就像张开的帆,会为你收集前进的力量,而当你的行动跟意愿背道而驰时,内心就一把锋利的尖刀,刺破你的身体,让血肉跟白骨暴露在阳光之下。
李密老师就装不下去了,在一个公开课上,他精神恍恍惚惚,突然搞了一首诗出来。本人冒着连坐的风险摘录如下:
金凤荡初节,玉露凋晚林。此夕穷途士,空轸郁陶心。眺听良多感,慷慨独沾襟。沾襟何所为?怅然怀古意。秦俗犹未平,汉道将何冀!樊哙市井徒,萧何刀笔吏。一朝时运合,万古传名器。寄言世上雄,虚生真可愧。
在这首诗里,李密提到了樊哙,萧何,这两人出身低微,一个是在菜市场上班的(屠狗),一个是低级公务员(狱警),可风云际会,他们成为了一代名将良臣。
可我呢,我有萧何之才,项羽之勇,韩信之技,刘邦之术,诸葛之谋,还是名门之后,却为什么残喘于村舍?
想到这里,眼角已经滚下两行浊泪。
我们都知道,后来者宋江也写过一首敢叫黄巢不丈夫的诗,之后就被抓了起来。那件事情告诉我们,没事不要随便借诗抒情,尤其抒的还是反动情绪。
李密不好好念学而时习之,反而写反动诗的事情很快传来了,县里的捕快闻风而至,好在李密消息灵通,在派出所的找上门之前溜走了。
李密又一次踏上了逃亡的道路,此时的他已经隐约感觉到了内心那头躁动不安的野兽,可他依然不愿意唤醒,他知道,唤醒之后将再无机会脱身,不是雄霸天下,就是为其吞噬。
在审视清楚自己的内心前,李密投靠了一位亲戚,这不能算是一个好主意。
李密投靠的是他的妹夫丘君明,得知大舅子来投靠,丘君明吃了一惊,上面早就在这里布控了,多呆一会就多一分危险,于是,丘君明将李密带到一个叫王秀才的家里。
史书特别在这位王秀才前面冠以大侠二字。事实证明,此人确有大侠风范,明知李密是逃犯,却大胆收留了他。不但包吃包住,见李密谈吐不凡,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。
对于李密来说,这是一个完全没有料到的情景。
这一年,李密已经三十四岁,据史料所载,这大概是他的第一个妻子。也是最后一个。
新的家庭,新的生活,新的羁绊。这样的生活对李密来说,很温暖,很美好。这样的幸福让他内心那头本已蠢蠢欲动的野兽渐渐平复下来。
这样的一生,就算不青史留名,不轰轰烈烈,也是能让人坦然接受的一生吧。
翻看史书,常不经意有这样的困惑,像秦未之项羽刘邦,汉末曹操刘备,这些人是自已选择投身乱世,还是乱世选择适合的人?
也许无法得出一个准确的答案,但可以肯定,李密注定是被乱世选择的那一个人。
一切美好的憧憬在一个下午被打破,那一天,李密出去办了点事,回家后就发现一片狼藉,显然,隋兵来过了。
王秀才被抓走了,新婚的妻子被抓了,妹夫丘君明也被抓走了。
他们被告发了,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。
望着空空的家,看了看这曾经给他短暂安稳与幸福的家,李密转身离去,越走越快,然后开始跑起来,越跑越快。泪水湿了脚下的路。泪水却让前路清晰起来。
他一直在逃避隋兵的追捕,但从这里开始,他将直面隋兵的挑战。
力量有很多源泉,它可能来自欲望,来自耻辱心,但最强的力量一定来自己所珍惜的人。
失去亲人的愤怒渐渐填充满李密的内心,这愤怒终于将深藏李密内心的那头怒兽唤醒。
如果与隋朝为敌是命运给我的安排,那我就做一名合格的反抗者,让它认真听我的怒吼。
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,但到后来,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。——海明威
李密所受的,正是这样的历练。
李密没有项羽那样的神力,没有刘邦那样的人脉,也没有刘备那样的际遇,更没有曹操那样的根基,但他相信,自己有一件足以实现目标的特长。
奇计,谋夺天下的奇计。
有了这样的奇计,兵马会有的,地盘会有的。李密始终相信,谋略才是造反事业的核心资产。
从那时起,经常可以看到一个黑瘦干练的人往来于河朔大地,此人不走大道,昼伏夜出,去的地方还是高危地区。
往来于各个山头,李密热情的向各位义军领袖推销他的奇计。
当年吕不韦与父亲探讨商业之道,得出立一国之主利润可达无数倍,吕不韦亦成为天下第一商人。现在的李密推销的是夺天下的奇计,可谓天下第一推销员。
某一天,李密会认真给某位将军(自封)详细分析天下大计,然后告诉他只要如此如此,就一定能做大做强,称霸山东。又过某些天,他会面对另一个老大,他会十分热情的告诉对方,将军兵多将广,如果能够审时度势,一定能干出更大的事业来。又过些时候,他又十分惋惜地告诉另一位老大,以你现在的实力,不去整合河朔的力量就太可惜了。
这说明,李密应聘了很多家造反企业,同时说明,李密没有应聘上。
很多人听得心潮澎湃,但一顿酒喝下来,就纷纷表示,兄弟说得太远了点,这么大的g事还是以后再说吧。
这个情况让李密有点意料不到,他没想到夺天之计在各大造反企业里竟然没有市场。
其实这是正常的,不是每一个农民起义者都有高远的理想,绝大多数的义军是走投无路才造的反,能够有个地方栖身,活下来就已经满足了,真要去夺天下,这是要了亲的命。
很快,李密就被各山头列为不受欢迎的人。有时,李密连山门都进不去,进去了,也就一顿酒饭打发了。没有人愿意相信真的可以挑战隋朝的统治。
倘若是以前的李密,只要又要灰心得去当乡村教师,但此时的李密已经没有退路。
他的朋友杨玄感死了,他的妹夫也死了,大义收留他的王秀才也死了,最后,新婚的妻子也死了,这世间,还有什么可以让他失去?
了无牵挂的李密只剩下一件事:推翻隋朝。
来往于山林之间,李密就像一个传道士,区别是传道士传递爱与和平,李密却在布道恨与暴力。
尽管如此,殊途同归吧。
山东,郊外,夜
当空气变得清凉,天空变得黑暗时,李密从梦中醒来了。他已经度过了不少这样昼伏夜出的日子,接下来,应该是奔赴又一家用人单位进行自我推销。
收拾一下,李密迈开步子,走在月光下,前路像月光这样朦胧,又象月光这样美丽。
通过时光的迷雾,李密似乎可以清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未来。那时,他不再是逃亡的犯人,不是流浪的说客,而是身披金甲的大将,是指挥千军万马横扫天下的霸主。
这才是真正的我,这才是我一定要成为的我。
无论有多少困难,我一定要成为这样的我!
信念改变了李密,这种强烈的信念具有极强的感染力,它不但能改变自己,还能感染别人。
渐渐地,李密不再只是一个人,他的身边多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。
据记载有一位叫李玄英的人,这位仁兄放着城里的舒服日子不过,专门跑到山东来,还专往起义军的大本营里钻,到处打听李密的下落。
当有人问起原因时,他神秘地说了一个事情:
“民间兴起一个歌谣:桃李子,皇后绕扬州,宛转花园里。勿浪语,谁道许!”
他对各位江湖大哥认真解释,桃李子,就是逃跑中的李姓人,皇后绕扬州,宛转花园里。是说杨广在扬州已经回不来了。而勿浪语,谁道许!就暗指一个密字。
这是一个为李密量身打造的歌谣,历史上将这种有预言性质的歌谣称之为谶言。谶言是改朝换代之际的常客。
这位突然冒出来的兄弟堪称李密的铁杆粉丝,在无数次得到他刚离去,他刚离去,寨门之上还留有他的唾沫星儿之后,他终于找到了偶像李密,并成为其忠实的跟班。
四处推销的李密终于有了第一个信徒。
坚冰已破,春天已经不远了。
欲知李密如何以一个书生的身份成为一群草莽人士的领袖,点下面横条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yongjizx.com/yjjji/1421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