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学成材的画家姜伯乐扬州江都大桥镇

重庆白癜风QQ交流群 http://nvrenjkw.com/nxzx/5713.html

姜伯乐(-)画家,江都大桥镇人,

姜伯乐出生于书香门第。其父姜海秋先生为大桥镇之名医,姜伯乐便随父习医。但是,他却嗜好书画,业余时间常常是一人在家从《芥子园》画谱开始跚跚学步,启蒙涂鸦。由于天赋聪慧,勤奋苦练,很快在镇上赢得口碑,他所绘的《牧牛图》得到同辈与师长的赞扬。自此,更是一发不可收拾,成天刻苦临摹清初四王与宋元诸大家的墨迹,甚至一连数月足不出户。正是这种借鉴先贤,博采众长,孜孜以求的精神,终使他绘画技艺大有长进。

解放后,姜伯乐成了扬州地方文化馆的一名文化干部。这时,他又注意向西洋画学习:练素描,习水粉,搞油画,上下求索,不断在艺术理论与创作实践上取得了长足进步。由于他举毕生之功,集众家之长,融中西之法的努力与探索,使这位未进名校,未拜名师的画者,终成一家。年他创作的大型国画《瓜州古渡今胜昔》,入选全国美术展览会,天津美术出版社为其出版了挂历画。一时间,姜伯乐成了扬州的新闻人物,为画界所瞩目。

为了师法自然,力求衰年变法,在花甲之年,他又不顾年事已高,毅然游遍祖国名山大川,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神韵。这就使得他的画技画法更加成熟老到。正如原文化厅厅长,王鸿先生所评价的那样:能够“突破藩篱,大胆求变,锐意创新”。在新世纪的画展上,出现了他的许多富于创意的力作:如反映山川秀美的“琼崖风光”,“湘西行”,表现异国风情的“曼谷佛塔”等。纵观他这一时期的画作,构图饱满,笔墨醇厚,色彩浓丽,手法多样。既有大山大水的壮阔,也有小桥流水的雅致;既有浓墨重彩的挥洒,又有水墨淡彩的渲染,质朴严谨,苍厚华滋。

然而,姜伯乐的人生道路却是不平坦的。在那风雨如晦的岁月里,也曾受到过不公正的待遇,被下放农村劳动。即使在这样的境遇下,他仍然是刚正不阿,自甘寂寞。他曾在《顽石》中写道:“幽谷一顽石,非青非黄无光泽。不方不圆,不凹不凸,岂愿随波逐流,甘愿泥坻湮没。野草闲花相伴,顽石怡然自得”;他也曾在另一首诗中写道:“怀视离古城,落户牛塘村。荷锄晨曦下,濡墨夜已深”,还是没有放下手中的画笔。

政治上平反后,他依旧不改对社会的热爱,以更无比的热情创作了刻画古城扬州的系列画作《月城风情》:平山堂,个园,何园,汪氏小苑,古运河,小盘谷,城关,等等。一幅幅都饱含浓厚的乡土情怀,生活气息,无不绮丽多姿,美不胜收,令人耳目一新,流连忘返。

姜伯乐先生在邗江瓜州,扬州等地工作,虽然很少回到家乡大桥镇,但是,他将对故乡的爱都倾注到他的画作之中。他曾以大桥镇标志性建筑-永济桥为题,画了两幅国画。一幅是回忆解放前苦难生活的《逃兵荒》。题诗曰:“日寇侵华狼烟起,离乡背井逃兵荒。八载浴血降倭寇,国耻家仇永难忘”;一幅是《故乡情》,绘出了古镇欣欣向荣的生机。此外,他还绘制了一幅反映新四军渡江北上,建立抗战桥头堡的画作《三江营》赠送给人桥镇政府,画上题词曰:“滔滔长江水,莽莽芦柴滩。飞目千帆过,回首忆当年。日伪据天险,封锁交通线。难忘老艄公,巧渡指战员。帆樯留弹孔,历史记新篇”。(朱毓麒)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yongjizx.com/yjjji/14325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
  • 网站简介| 发布优势| 服务条款| 隐私保护| 广告合作| 网站地图| 版权申明

    当前时间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