蒲风古韵永济吧友探秘rdquo解梁故
作者:永济是我家
来源:永济吧(ID:baidu)
解梁故城位于永济市开张镇古城村。解梁故城东为解州,南与虞乡隔伍姓湖相望,北为临晋,西为蒲坂,都属智伯的封地。据传故城为春秋时期晋国六卿之一的智伯所建。古城遗址为四方城,东、西、北三面夯筑的土城墙遗迹分明,高4-5米不等,周长4.65公里,设九座城门。城墙上宽约5米,底部厚约15-50米不等。墙体夯层明显,夯层厚0.1米,土中夹杂有陶片及砖块。城墙周围有城壕,宽约30米,深约1.5米。属山西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智伯(前年-前年),名瑶,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人。智伯的封地在解梁(今永济古城一带)。《括地志》记载:”智伯城在蒲州,虞乡县西北四十里。”《历史地图集(春秋时期晋国图)》记:“智”在今永济。《博物志》:“解县有智邑,当即智城在虞乡”。
智伯乃春秋末年晋国的四卿之首,身材魁梧,力气过人,才思敏捷,能文善辩,刚强果断。智氏世为晋国大夫,其父智申,称宣子。智伯随父走上晋国的政治舞台,很快就显露出非凡的才干,凌驾于韩、赵、魏三家之上成为四卿之首。
晋哀公骄时,晋国四卿各有封地,赵氏封在洪洞的赵城一带,魏氏封在安邑,韩氏封在平阳,智氏封在解梁。当时,晋国公室衰弱,晋侯已经成为傀儡。晋国四卿智、韩、魏、赵,合力瓜分范氏、中行氏二卿的封地,由于智伯才干非凡,实力最强,灭了范氏和中行氏两家。
晋出公死后,晋国的大权落在智伯之手。晋出公二十年(前),智伯开始独断专行,依仗自己的特殊地位,强令赵、韩、魏三家各献采地名邑。其中赵襄子断然拒绝,智伯便兴师问罪,亲率韩、魏两家与自己一起攻赵,赵襄子见形式不利,退到了晋阳坚守。智伯率韩、魏重兵围城一年有余,一直攻打不下。到了第三年(前),智伯利用晋水,直灌晋阳,使整个晋阳城,岌岌可危,难以坚守。在这危急关头,赵国谋臣张孟谈急中生智,他知道韩、魏攻打赵出于无奈,便亲自化装出城,秘密说服韩康子、魏桓子两家倒戈,三家歃血为盟,里应外合,共同对付智伯,以半夜决堤退水为号,倒灌智伯军营。智伯万万没有想到,韩师和魏师联合反攻,用大水灌淹智伯军。智师受到了内外夹攻的突然袭击,军士乱作一团。赵襄子率军出城,从正面攻击智军,韩、魏两军侧面夹击,智伯军大败,智伯被生擒,数其罪而斩之。襄子回至绛州,诬智氏以叛逆之罪,围其家,无论男女少长,尽兴屠戮,宗族俱尽。惟族人智果已出姓为辅氏,幸免于难。
智伯覆灭之后,韩、赵、魏三家三分晋国,智伯死后,葬在解梁城外,今永济东下村智家庄南有智伯墓。
豫让,姬姓,毕氏,春秋晋国人,春秋战国四大刺客之一,为晋卿智伯家臣。
智伯死后,赵襄子漆其头颅为夜壶以泄愤。豫让闻知此事,立誓为智伯报仇。乃更姓名,诈为囚徒服役者,挟匕首潜入赵府内厕,乘隙刺襄子。后被赵襄子察觉被捕,襄子以豫让为义士,纵之。即日归治晋阳,以避豫让之祸。豫让归至家中,终日思报君仇。其妻劝其再仕韩魏,以求富贵。豫让怒,拂衣而出。思欲再入晋阳,恐被人认出,乃削须去眉,漆身为癞,吞炭哑喉,妻友莫辨,遂奔晋阳城来。
晋阳智伯新渠,已成之业,不可复废,赵襄子使人建桥于渠上,以便往来,命名“赤桥”。桥既成,无恤驾车出观。豫让预知襄子观桥,复怀利刃,诈为死人,伏于桥梁之下。谋刺未遂,为赵襄子所捕。临死时,求得赵襄子衣服,拔剑击斩其衣,以示为主复仇,然后伏剑而死。襄子心甚悲之,即命收葬其尸。百姓感其义将其尸首安葬在智襄子的坟墓旁边,智伯墓和豫让墓现在完好的保存在永济东下村智家庄南。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yongjizx.com/yjqs/12160.html